暮春时节,走进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虹映村,一幢幢独具布依族特色的石板房坐落在群山间,灰砖白瓦,石墙拱门,散发出古朴悠长的气韵;街道干净整洁,村民们悠闲地坐在家门口休憩;田间地头农户在耕地、施肥栽种各种蔬菜,一幅美丽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资料图)
虹映村是一个传统的布依族村寨,近年来,虹映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民族传统特色建筑和人文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成功让传统村落焕新颜。今年,虹映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
保护与创建并举 乡村“驻颜”有方
“布依族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在虹映村可以看到,红运河穿流其中,山坡上便是村里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年间,久经沧桑,这些年村里也在加大对石板房、古坉、古碑、古河坝等遗迹的保护力度……”在虹映村古寨,驻村第一书记顾玲莉指着山坡上的石板房,将村子的历史向记者娓娓道来。
布依族古建筑
古迹需保护,环境要治理,和美乡村才能容颜常驻。为提高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虹映村通过群众大会、院坝会、走村入户、保护教育进课堂、修订村规民约等形式进行古建筑保护宣传,划定古建筑保护区,禁止村民在此区域内放养牲畜,踩踏古迹,一系列保护村庄环境,提升乡村新形象的“组合拳”,让虹映村换了新面貌。
“现在村中的石板房大部分已经无人居住,村支两委定期进行危房监测,组织村民对自家的石板房进行修缮管理,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确保古建筑内部安全,外部整洁。”虹映村村支书王天波介绍道。
石墙小巷
顺着山腰走至山脚,一幢幢农家小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村民开起了小卖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虹映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现在进出村寨的道路都变为了柏油路、水泥路,水、电、网实现畅通无阻,为丰富村民文化需求,虹映村还修建了文化体育休闲广场,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传统与现代交融 乡村沉淀“气质”
乡村“颜值”提高了,村民如何更好地安居也是虹映村村支两委一直努力的课题。
近年来,虹映村通过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着力整治滥办酒席、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让文明乡风吹进群众心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环境。
同时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鼓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依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党员、村干部等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人人想着干”的良好氛围。
工人采收大葱
“现在村里喝酒的人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大家忙着挣钱养家,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村民卢泽先说道,现在村民只要生活条件一改善,就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开阔视野增长学识。
不仅如此,作为少数民族村寨,该村以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舞龙、游灯、歌舞、“赶表”、“浪哨”等传统民俗活动,引导村民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民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手艺与产业共进 打造和美乡村
村容村貌“靓”了,村庄和谐稳定了,产业也得跟上。虹映村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将蜡染、织锦和刺绣做成手工产业,带动当地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在虹映村,几乎家家都会蜡染、织布,这几年,经常有商贩来村里收购大家制作的传统服饰、蜡染。”红运组马兴光老人介绍,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这些采用布依族传统工艺制作的服饰、装饰品、背包等逐渐有了市场,帮助当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布依族织锦工艺品
村民伍德芬便是其中之一,她建立了一个布依族服饰手工艺坊,集收购、制作、销售于一体,带动虹映村村民30余人参与就业。
除了发展传统手工产业,2021年,该村动员群众实施709亩土地集中平整项目,将土地流转给贵州禾田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传统古朴的布依族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风采与活力,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铺开。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