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当新城遇见古墓,“要动土先考古”_环球今日报

2023-06-27 11:16:10 新华社新媒体

当新城遇见古墓,“要动土先考古”


(相关资料图)

半月谈记者 李惊亚

今年3月底,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年轻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第三个重大考古发现。作为罕见的古代大型公共墓地,大松山墓群的成功发掘在为科学开发古墓群积累下重要经验的同时,也成为文物考古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的经典案例。

项目启动,从一把洛阳铲开始

从空中俯瞰贵安新区马场镇大松山周边的3000多亩土地,大量墓坑密集分布在此,相邻的墓坑间仅几十公分甚至叠压……这里本是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项目的建设范围。2022年初“动工”建设时,周边居民普遍表示疑惑:这个工地格外安静,看不到来往的大型挖掘设备,听不到机器轰鸣声,只有几十名考古人每天安安静静地对着土堆忙碌。

“首先打入土中的不是水泥桩,项目的正式动工,是从一把洛阳铲打入土层开始的。”当时的建设者和考古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贵安新区是2014年批准设立的第8个国家级新区。虽然是一座新城,但这一区域地下遗迹异常丰富,早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区域发掘的墓群就曾出土过大量陶、瓷、漆、铜、金、银等品类的珍贵文物。

3 月 30 日拍摄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挖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杨文斌 / 摄

2021年,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启动,按照“要动土先考古”共识,建设方委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调查。经过仔细勘探,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栗木村的大松山附近发现了古墓群。

“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主持本次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如此形容大松山墓群考古。为了高质高效完成考古任务,最大限度减少对新校区项目进度的影响,从2022年7月全面启动,到2023年1月结束田野发掘工作,短短半年时间,考古队的发掘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清理墓葬共计2192座,出土的各类随葬品达4000余件(套),年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

大松山墓群考古,因此被专家称赞为“创造了发掘规模和发掘速度的奇迹”。

未来与历史不可偏废

为疏解省会功能、繁荣新区,贵州一批学校、医疗机构等近年纷纷在贵安新区建设新校区、分院。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贵安新区,基本每一个大型基建项目都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队队员胡昌国说。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贵安新区开展基建文物调查项目约100个,并多次进行考古发掘。

“新区发展,一边是未来,一边是历史,两者不可偏废。”胡昌国说,“坚持‘要动土先考古’,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也体现了保护城市文脉的温度。”

在考古人的铲下,贵安新区成了贵州考古的福地。位于马场镇平寨村的牛坡洞遗址和位于高峰镇岩孔村的招果洞遗址,先后入选“2016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累累考古硕果与当地“考古前置”的工作理念是分不开的。近年来,贵阳、贵安出台系列举措摸清地下考古资源情况,处理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冲突。早在2018年,在贵阳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就明确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考古调查。2021年5月,《贵阳市、贵安新区考古调查专项区域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出台,明确要求县级政府土地出让前、土地出让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须开展文物考古调查。

“此举将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防止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破坏文物,对于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大有好处。”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处处长周星说。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挖掘现场拍摄的出土文物 杨文斌 / 摄

让“城市考古”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大松山墓群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是一部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周必素说。大松山墓群的考古发现,客观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面貌,生动描绘出西南边疆古代民族的千年历史画卷。

专家认为,大松山墓群以实物的形态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文化上相互交融的历史演进过程。

在大松山墓群文物临时库房,半月谈记者看到,出土文物林林总总,其中有金挂饰、银梳背、串珠、项饰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精美装饰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石和玻璃珠等。

“这种钠钙玻璃珠,从两边断面整齐的情况来看,采取的是拉制法,和东南亚、南亚地区遗址出土的‘太平洋珠’有着相同的生产工艺,应该来自域外。”周必素一边展示一串明代珠饰,一边分析,“这类文物出土了不少,说明黔中地区当时处于中外文化、商贸往来的交汇地带,直接或间接和域外有着贸易往来。”

在周必素看来,墓群年代持续千余年,当地应该没有遭遇类似战争、重大疾病等造成群体性大量死亡的情况,很像一个无兵器、均贫富的世外桃源。

目前,大松山墓群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全面结束,转入室内整理工作阶段。考古工作者正在为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做准备,下一步还将全力配合做好原址保护、展示等工作。

周必素认为,在外界看来,贵州长期以来是西南“蛮夷之地”,一项项考古成果则将大大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未来可以通过建设考古博物馆、考古公园,探索“城市考古”,留住城市文化脉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6期)

上一篇 : 天天看热讯:山西发现战国水井遗存 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