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滨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3-01-30 08:55:08 大众网滨州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迪 通讯员 陈晴晴 滨州报道

2022年以来,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资料图片)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强化臭氧与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印发《滨州市2022年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方案》,围绕13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累计走航15251公里,发现并整治突出问题282个。推动117家重点企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对全市92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进行两轮全覆盖检查,对环检系统增加54项预警功能。投资135万元对3600台(辆)重型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监督抽测;投资530余万元,对全市13700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定位系统,将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限行区扩大到县城区和乡镇驻地;投资180万元对全市540余家加油站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共有5家A级企业、21家B级企业和13家绩效引领性企业通过国家、省现场审核。完成2022年度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将3800余家工业企业和300多个施工工地纳入管控清单工业源管控,实现了涉气企业全覆盖。完成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编制。配合省厅完成50家重点排放企业2021年度碳排放核查;对31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进行核查,累计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50余个。投资1200万元聘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评估中心开展“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保障期间,滨州市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在12个保障城市中均列前3位,市生态环境局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开展第四季度大气治理攻坚,召开“奋战六十天 决胜22年”攻坚会议,组建“1+1+3+1”工作专班,每日现场督导,做到全市空气质量站点周边全覆盖,每日一分析、每日一调度、每日一通报、每日一对标。截至目前,已编发62期督查日报,累计检查点位776个次,发现问题302个,已整改完成292个。对发现问题分类梳理,形成台账,持续推进整改落实,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秋冬季,滨州重污染天数为“零”,是“2+26”传输通道城市中唯一一个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的城市。2022年1-11月,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7%;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3%;优良天数为231天,同比增加11天;优良率为69.2%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坚持制度约束高标准保障水环境。持续开展水环境质量精准监测,实行在线监测数据日统计、分析、研判、通报制度;组织制定水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细则,每月通报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坚持督办、约谈工作机制,以督促改推动治理任务落实。坚持河道治理高效能保障水环境。加密河道巡查频次,组织对全市所有河段及其主要支流排污口进行溯源排查;截污治污化污并重,密切关注支流水质变化,落实原位治理、运送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等河道治理措施。坚持源头管控高质量保障水环境。组织对全市115条河流1379个入河排污(水)口进行分类整治,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配合城乡水务部门持续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启动2家城市污水处理厂、1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深挖流域内治污潜力,帮扶县市区谋划17个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并成功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效,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强化陆海统筹,建立“市—县—乡”三级湾长制组织体系,印发《滨州市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建设滨州市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42个重点直排河污染源开展“飞行监测”,锁定总氮高值区进行重点管控;扎实推进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全市913个入海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审核。组织开展涉海环境风险源排查,制定海洋环境风险源清单并加强管控;组织编制《滨州市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面提高海洋环境风险处置能力;联合海洋渔业、行政审批等部门对全市海水养殖项目环评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摸排,逐步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建立并深化落实县际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成2021年度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兑付、2022年度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测算等工作,启动2023-2025年跨界断面补偿协议续签工作,充分发挥补偿资金撬动作用,有效调动上下游、左右岸地区治污积极性。2022年7月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通报表扬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滨州市是受表扬的23个城市之一,省委主要领导作出肯定批示。2022年1-11月份,滨州市18个省控以上断面全部达标,其中国控断面优良比例54.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18.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10.31%,改善幅度列全省第2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正式印发《滨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工业领域、农业农村领域、城市生活领域、危险废物领域和政策宣传领域5个工作专班,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组织现场会13次,函审6次,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180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更新确定15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纳入省级名录,按照不低于10%数量比例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和自行监测方案专项抽查。组织开展非法开采地下水专项清理整顿,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完成全市危险废物填埋场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编制调查评估报告及污染初步整治方案。对1567家涉危固废企业纳统监管;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100%。组织全市涉危固废983家企业共15.03万人及生态环境系统、乡镇及网格员观看《生态环境安全警示教育片》。圆满完成夏秋季秸秆禁烧工作,滨州市成为2022年全省夏秋季“零通报”、“零火点”的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已完成1018个村,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15个村的任务目标;43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

深入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减”三年行动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按照《滨州市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要求,稳步推进 2022 年度重点工作,年内退出参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整合的地炼企业 1 家(成达新能源),合计产能300万吨;组织单独厂区 100 万吨以下独立焦化企业(福明焦化企业)60 万吨产能整合退出。严格落实“三个坚决”有关要求,关停广富钢铁、西王钢铁、传洋钢铁,淘汰6台54.9万千瓦燃煤机组。累计投资95.29亿元建成4条铁路货运专用线,设计总运输量4972.6万吨/年,可替代约155.39万辆(次)柴油货车运力,每年减少颗粒物、NOX(氮氧化物)、CO(一氧化碳)、HC(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分别为4321.39吨、213.87吨、152.87吨、46.88吨。

坚定不移推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抓实抓细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对督察反馈问题,倒排工期,持续清单化调度、整改盯办,严格销号管理,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检验。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23项问题已完成5项,其余18项达到序时;第二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30项问题已完成29项,其余1项达到序时;保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顺利完成,并已编制整改方案。同时,对于类似问题、潜在隐患,坚持一并整改落实,突出靶向性和针对性,防止为完成目标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临时性措施,取得了解决问题、上级肯定、老百姓点赞的多赢共赢效果。

环境治理模式不断创新

科技赋能助力智慧监管。投资2.15亿元建成的“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被列为山东省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入选“十四五”生态环境创新工程案例。智慧监管平台打通了30余个系统,全面覆盖97个空气自动监测站、31个地表水考核断面、2个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点位、495枚放射源视频、328处高空瞭望点位、重点企业实时监测系统、电量监控系统、工地视频及扬尘数据系统、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等数据资源,摸清“系统家底”和“数据家底”,为环境监测监控筑牢数据地基。先行先试探索滨州经验。承担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试点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滨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政策环境影响分析试点已通过国家验收。积极探索排污许可与环评“并联审批”新模式,将审批办理时限由“20+20”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省了项目审批时限,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119个环境管控单元为重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印发《关于落实滨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实施意见》,完成《2022年滨州市“三线一单”更新报告》。深入挖掘“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典型案例,《滨州市应用“三线一单”共同推进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强化“三线一单”引领 助力山东邹平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入选省厅第一批典型案例。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能力分别削减0.44万吨、0.033万吨、0.46万吨、1.06万吨,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目标;开展排污许可“双百”工作,完成23个重点行业1412张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

环境监管模式持续优化

环境执法能力不断加强。全力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实施差异化监管。目前,全市范围内评价绿色标识(诚信守法)企业13465家、蓝色标识(轻微失信)企业613家,黄色标识(一般失信)企业908家、暂无黑色标识(严重失信)企业。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充分使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激光雷达等检测设备辅助执法,提高发现问题能力。截至11月底,共对2068家次企业实施执法监管,立案处罚274起;积极探索“包容审慎行政执法”,对12起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从轻处罚案件4起。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各类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开展“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两大专项整治行动,组织精干执法人员赴济宁、烟台两市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对全市31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碳排放数据质量帮扶检查,将控排企业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和综合执法检查计划;聘请行业专家及第三方技术单位协助,开展夏季臭氧专项整治监督帮扶工作;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完成滨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77个点位的环境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隐患,保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察民情、听民意、暖民心”大走访活动,由县级干部带队组成七个工作组分县区包保。截至目前,共出动400余人次,帮扶2265家重点企业,收集企业建议数600余条,办理环境信访1039件次,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

法治建设工作全面落实

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活动10余场次、500余人参加。审核政策性文件5件、行政处罚案件20件、经济合同12件、公平竞争审查3件、召开案审会10次,有效防范决策风险。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65件,其中签订磋商协议28件,目前已全部结案,完成损害赔偿额519.46万元。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反馈涉及滨州的7个案件线索已全部结案,结案率100%。试点探索清洁生产审核新模式,博兴县化工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2022年4月获评全省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单位,是全省七个试点园区之一,12月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项目之一。对园区内53家企业开展快速高效的集中式审核。博兴经济经济开发区获批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依法开展环保产业调查及GDP核算,滨州市共有192家环保企业纳统。共有10家规上环保企业纳统,2022年滨州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GDP指标工资总额增长率为3.9%,全省排名第二。

生态环境安全有力保障

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行动。组织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行动120余次,派驻驻企人员16名,派出检查人员1100余次,检查企业单位857家次,排查隐患302个,已全部完成整改。保障全省环境应急演练顺利实施。全省第八届生态环境应急实兵演练活动在滨州徒骇河畔成功举办,首次采用“预录视频展播+现场直播+省市连线”方式,分“事故报告,先期处置”“事故评估,级别响应”“部门联动,事故控制”“响应解除,后期处置”、“应急终止”等突发环境事件全要素科目进行演练。滨州市分管副市长亲临现场任指挥长,协同网信、公安、交通、水利、卫健、应急、气象、消防、电力、通信等部门联防联动,参演人员500余人,出动应急车47辆、船舶11艘、无人机4架、无人船2艘,实现了1000余人视频集中观看,11300余人网上互动,是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参演人员最多、实战性最强的一次应急演练。对全市39家涉源单位,451枚放射源,515路视频每日巡查,坚持放射源安全“日报告”制,与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形成 “市、县、企业”共同监管合力,守牢辐射环境风险底线。

上一篇 :

下一篇 :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