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稻城海子山的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缩写LHAASO,中文昵称“拉索”)。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资料图片)
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从提出构想到预研、设计、选址、立项、建设和建成运行,历时13年多的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缩写LHAASO,中文昵称“拉索”)5月10日晚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这一大科学装置开始向宇宙线起源的“世纪之谜”发起全面科研冲击。
目前已创造三项“世界之最”
大科学装置“拉索”的探测器。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拉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所曹臻研究员介绍大科学装置工程建设运行成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介绍说,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大科学装置“拉索”,于2015年底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项目由中科院和四川省政府共建,中科院成都分院与中科院高能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4年。“拉索”主体工程2017年动工,2021年全部完成建设。在国家验收之前,“拉索”项目已先后通过工艺、建安、财务、设备资产和档案5个专业组验收。
这次国家验收委员会由20多位专家组成,通过对“拉索”实施严格验收程序后,同意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项目法人单位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共建单位中科院高能所按期、全面、优质完成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建设任务,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拉索”的1/4规模探测装置于2019年4月投入试运行,全规模探测装置于2021年7月投入试运行,整体性能可靠,具备长期稳定的科学运行能力。
验收委员会表示,“拉索”充分利用特定地域4410米优越的高海拔条件和先进技术优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望远镜,以及能量覆盖范围最宽的超高能宇宙线复合式立体测量系统。“拉索”的建成运行,使之成为目前国际粒子天体物理三大实验设施之一,对促进该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带动前沿交叉相关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大科学装置“拉索”的探测器。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拉索”总工艺师、中科院高能所何会海研究员介绍大科学装置建设相关情况。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拉索”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构成的1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等三大阵列组成。“拉索”采用电磁粒子、缪子、水切伦科夫、广角切伦科夫4种探测技术,可以全方位、多变量地测量来自于高能天体的伽马射线和宇宙线。
中科院高能所“拉索”项目团队表示,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物质样本。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拉索”已完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首次在大视场成像切伦科夫望远镜中大规模使用新型硅光电管,改变了这类望远镜不能在月夜工作的传统观测模式,实现有效观测时间的成倍增长。
二是发展基于“小白兔”技术即适应4000米以上高海拔野外工况的大面积、多节点、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远距离同步精度提升到0.2纳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采用中国国产20英寸超大型光电倍增管,并将时间响应提高了3倍;把观测阈能从3000亿电子伏降低到700亿电子伏,大大扩展了观测能力。
四是在海量数据获取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发展并实现“无触发”数据获取,对数据传输率高达4GB每秒的宇宙线事例实现“零死时间”观测;采用特殊的数据筛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无损压缩,实现从四川海子山到北京中科院高能所的实时数据传输。
获多项突破性重大科学成果
中科院高能所“拉索”团队科研人员紧盯大科学装置运行情况。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星空下的大科学装置“拉索”。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拉索”团队透露,基于超高的探测灵敏度,“拉索”在初步运行期间已取得多项突破性的重大科学成果:“拉索”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候选天体,并记录到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拉索”精确测定了“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超高能段亮度,发现1千万亿电子伏伽马辐射,挑战理论极限。
同时,“拉索”建设期间即开展观测,实现科学成果持续产出,截至目前,基于“拉索”项目发表的期刊论文累计215篇、会议论文156篇。
“拉索”项目还充分发挥中科院建制化研究的优势,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观测与理论研究,并面向中外全面开放共享,目前,已有28个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的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该国际合作组利用“拉索”观测数据开展粒子天体物理研究,同时进行宇宙学、天文学、粒子物理学等众多领域基础研究。
随着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拉索”也将成为以中国为主、多国参与的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心,并借助高海拔伽马天文、宇宙线的观测优势,成为独具特色、综合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
中国宇宙线实验研究经历三阶段
大科学装置“拉索”的探测器。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科院高能所“拉索”团队科研人员在大科学装置控制室工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科院高能所称,中国的宇宙线实验研究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1954年,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云南东川海拔3180米的高山建成;1989年至2000年,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相继启动中日合作ASγ实验、中意ARGO-YBJ实验;2009年,在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上,中科院高能所曹臻研究员提出在高海拔地区建设大型复合探测阵列“拉索”的完整构想,这是中国第三代高山宇宙线观测站。
“拉索”团队表示,高山实验能够充分利用大气作为探测介质,在地面进行观测,探测器规模可远大于大气层外的天基探测器。由于超高能量宇宙线数量稀少,采用大规模探测器是唯一观测手段。经过广泛选址和实地踏勘调研,“拉索”项目最终“落户”四川稻城海子山,现已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粒子天体物理支柱性实验之一,“拉索”将使中国在高能伽马射线天文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
上一篇 : 当前时讯:把红海做蓝,把蓝海做大,九号公司重磅新品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下一篇 : 最后一页